2)第616章 大学_大魏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字之辈皆暗中不平。

  但也只敢在背后小声叨叨两句,没一个敢大声嚷嚷出来,更别说当面质问。

  能有如此效果,当然是李承志奉行“乱世当用重典”的好处……

  众人鱼贯而入,但刚进大门,李承志又停了下来。

  眼前是一座石台,上面竖着一块石碑,同样很大,但薄了许多。

  上面密密麻麻的刻满了字,一为入学条件,二为教学内容,三为出师资格。

  李承志挥了挥袖子:“都让看看吧!”

  李始良应诺,与带队维持秩序的军将传令,各乡、党署政官吏,世族、寒门士子便排着队到石碑前阅鉴。

  只是几息,石碑下便寂静无声,针落可闻。

  好家伙,这镇夷大学,竟然不修五经了?

  倒非不学,而是不治。

  意思就是五经已非主科,博士教授也罢,学子研习也罢,只当做附带。

  碑文中甚至言明,明经(背书)与经义(解释经文)已不做为必考内容,甚至不为出师的必要条件。

  五经中也就独独留了一条时务论,另加律令、算术、理工等为必修科目。

  而让一众士族脸色大变的是,碑文中言明:凡学子须考试合格才能出师,才能履任,才能理政,才能领军。

  有聪明的已经反应了过来:是不是意味着以后的西海但凡举官,就只有入大学,考试这一条路?

  只这一点,就如打在了蛇的七寸上,凡世族豪强无一不脸黑似铁。

  不过无人敢出声聒噪,至多也就是交换个眼神,在心中暗骂几句。

  但再往下看时,这些人才知道,刚刚那一条只是小试牛刀,接下来才是大招:凡镇夷、西海之民,不论贵贱,不论门第,不论出身,不论户籍,满十五,凡识字者皆可考试入学。

  这倒也就罢了,过份的是后面还加了一条:凡年满六岁,不论男女,不论出身,皆可免试入镇夷、西海,并两地各乡小学就读。

  而且不用交束脩,食宿全包以外,凡家中有学子入学,皆可免除一定数量的赋税。入学几年,就免除几年。

  条件如此优厚,用脚趾头就知道那些穷鬼、会高兴成什么模样。若不是规定了入学年龄,绝对会将刚生下的婴儿都送进来。

  而如此一来,岂不是意味着日后的门阀子弟也罢,士族子弟、乃至官员子弟,要和匠户、奴户子弟同拜一师,同处一堂,同宿一室?

  他们想不通,李氏为何就半点余地都不留?

  便是元恪痛恨门阀、士族,至少也是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

  比如给察举制戴上了许多枷锁,多了重重障碍,又比如不入太学、国子监,不得入中枢。还比如力排众议,开历史先河,建了四门小学,并另立律科、算术、书学,硬生生的为寒门庶族挤开了一条上进的门逢。

  但即便如此,予太学中就学的依旧是宗室、勋贵。予国子学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