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七十五章 三个办法(上)_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由于中国目前的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太差,即使有了技工速成法,能够在两年内培养成为合格工业工人的青壮年人数也不过一千多万(必须考虑到教育师资等没法缩减的刚性需求),而对工人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建筑业,就成了中国最大限度地扩大工人队伍的一条捷径,乱造房子是浪费资源,但对于现在百废待举的中国,拼命造桥修路那是必须的

  而后者则包括对于重化工十分重要的催化剂铂系金属和钢铁工业十分重要的金属铬(铬是不锈钢等合金钢的重要成分,但中国铬矿的储量却严重匮乏,一直以来都需要大量进口。),另外有余力的情况下中国政府还尽可能地大量进口钾肥,以响应伟人努力实现农业持续增产,以“备战备荒”的号召,钾对农作物抵御灾害的能力有巨大影响,而中国又恰恰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同时土壤还普遍严重缺钾

  除了硬通货,猪鬃、桐油等少数中国的特色产品和在中南战场上缴获和没收的部分古董和艺术品(主要得自当地殖民政府的官吏,得自中国本土的就留下收进博物馆,与中华文化无关的就卖掉)在美国市场上也很受欢迎,可以用来出口创汇。

  由于美国的经济制裁,这些交易现在没法通过正常途经来完成,想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口大宗商品也同样困难。对此中国外交部想尽了办法,其中小部分通过黑道的关系进行走私,但更主要的途经还是通过第三国进行转口,而得到美国扶植却又暗怀二心的日本政府很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事实上转口贸易给日本政府带来的外汇收入仅次于日本对美国的正常出口创汇和日本在华人员寄回国内的侨汇收入。当然,后者以人民币为主,但由于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很大,所以在日本政府眼里人民币并不比美元差多少

  由于相互需要,停战还没多久的中日两国出人意料地迅速进入了蜜月期,美国政府对此虽然不满,但由于一些美国的大资本家也从中获益,在他们的代理人游说下,罗斯福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反正美国也确实需要中国的猪鬃和桐油,而且援英的力度越来越大,财政收入多一点总不是坏事,哪怕国会和民众都同意政府因为客观需要而推行赤色财政,赤色小一点也总比大一点要好

  注1:个人认为新中国发行人民币也不是真的没有准备金,只不过这准备金是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而不是一般情况下常用的金银和外汇,因为当时中国缺乏金银和外汇,而在jihua经济体制下,生活必需品的分配权大都是控制在政府手里的,只要能够稳定这些基本生活物资的价格,就算政府手里没多少金银外汇,群众也会信任人民币。

  注2:由于美英的封锁,在华外国人的数量基本上不再增加(而且大部分人因为只是暂时客居而生育率偏低,另外还有一小部分被放回国了。),加之人民币越来越被接受,因此这方面的开销基本上是逐步下降的。(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